公司新闻

“时代在变,外教这个群体受到的关注和挑战没有变”

30年英国老外教眼中的外教演变史——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作为长期的对外开放港口和历史悠久的侨乡,那时候的广州就活跃着一小撮外教老师,John Smith就是其中之一。

John Smith回忆,当初一个人初来乍到,三十年前的广州可不像现在这样,满地都是老乡,活动范围也没有现在这样广,本地同事因为羞涩和语言障碍并不跟他亲近。课余时间,他常常一个人骑着自行车,从雇主安排的“专家楼”到大学的食堂吃饭,周末就骑到白云山转转。

John Smith坦白地说,高薪和承诺的晋升,是一开始把他按在这里的主要原因。可是逐渐地,他见证了这个城市的对外发展历程,自己也成为其中的一部分,在广州建立了社交圈,被后来者需要和依赖,也因此产生了深深的羁绊和情感。

新快报记者采访发现,像John Smith这种有“老外教”(尽管他自己不觉得自己老,回家乡后还要重操旧业)情怀的,其实还是少数,更多正在广州奋斗的年轻外教们,有的是阴差阳错,有的歪打正着,有的仅仅是“路过”,但他们都坦承,在广州做个好外教,不是那么容易的事。

新快报记者 罗韵

曾有个热爱摇滚的语言外教,在课上让学生听写歌词

三十年前,刚来到广州的时候,互联网还未普及,家人远在千里之外,身边也没有特别要好的朋友,对于在家乡爱热闹爱聚会的John Smith来说,寂寞是一种全新的体验。

幸好,一个人这么在广州待了几年以后,他的雇主认可了广州市场,把外教编制从一增加到二,他担任了这个二人小团队的主管,也有了一位来教语言的老乡,两人结伴在广州居住和生活。只是语言教师的职位流动性太强,有人因为不适应这里的生活而申请回家,有人在这里找到别的谋生门路而离职,还有人找了个中国太太然后跟随太太去了别的城市。

John Smith回忆,他曾经有个叫Fred Westham的搭档,是个来自英国利物浦的摇滚青年,他的上课之道就是在语言课堂上给学生听英伦摇滚音乐,让大家听写歌词,还常常在阳光晴好的大草坪上教学生弹吉他。Fred布置的家庭作业是看老电影,还有当时无字幕的英剧,让学生自己当“字幕组”翻译台词。虽然他没有逗留很长时间,却成了学生们心里很酷的老师。

John Smith说,“时代在变,外教这个群体受到的关注和挑战没有变。人们从对外教盲目崇拜追捧,到质疑外教的经验和水平,这对于提高外教整体的素质、约束外教的行为不无好处。在我个人的经验,哪个群体都有优秀的人和拖后腿的人,有许多年轻人自愿远离家乡,为这里的教育、这里的孩子而留下,以教给他们一门新的语言、技能,打开一扇看世界的新窗为使命。”

老外教带新外教,张罗一桌饭局“传道解惑”

随着年龄和资历的累积,John Smith成了在广州的老外教,他除了担任雇主项目的主管,带领十来个外教团队以外,还为雇主和其同行介绍来华人才,保持自己团队的稳定和定期更新,为不少有志于从事教育的老外创造就业机会。

多年来,每当团队中或者认识的老外里有新人走上讲坛,他就会张罗一桌饭局,邀请城市里有经验的外教、本地教职员和毕业的校友围坐一桌,给这位“新人”出谋划策,让他热身进入状态。在广州当外教是种怎样的体验,广州的学生需要怎样的老师……“新人”能够在饭局里得到解答。

他还会利用自己在广州老外圈里积累的人脉资源,为新外教排忧解难。当他们需要带学生课外实践或者需要来自企业和行业的专家学者当顾问、需要研究课题的时候,帮忙提供必要的资源。

“在欧洲做调查实践,学生只需要自己跑到人多的街上去,或者相关的企业、政府部门提出需求,自然会有人愿意提供帮助。可是广州的文化环境不一样,东方文化比较含蓄内敛,对人有戒心,不擅长响应陌生人的请求,想达到目的需要熟人帮忙。”因为在这里待的时间长,他在广州老外圈甚至本地学生群体里都小有名气,比新外教更了解这里的社会和文化,也拥有更多的熟人资源。

如今,从讲师熬成系主任的John Smith,在异国的城市里也写下了自己的故事,但是依然没有离开自己喜欢的讲台。

“在广州的岁月、认识的人已经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无论以后走到哪里都不会丢下。看到这么多孩子掌握外语作为钥匙,走向更大的世界,拥有更多选择的人生,那种快乐无法取替。”他说。


客户好评外教